查看原文
其他

她们,和她们的石大故事~

不计辛勤一砚寒

幽谷飞香不一般

在我校创立初期

有一大批女先生

执着杏坛,乐于奉献

为人师表,身为世范

她们用奉献和执着

书写传奇人生

绽放巾帼风采



张锦

一袭布衫,一生简朴

如松林间的明月清风

张锦(1910-1965)

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初期唯一一位女教授

张锦、傅鹰夫妇


不论冬夏,张锦先生都身着一袭布衫,生活俭朴。每天早晨骑一自行车,车后夹一饭盒,经常不午休接着做实验,趁着化学实验反应间隙的空闲时间,批改学生的作业,很晚才骑上自行车回家。她克服美国的阻挠,回国实现一生追求的“科教救国”的理想,“一对布衣教授”,在当年北京石油学院传为美谈。


魏娱之不计名利,默默奉献为科研燃烧最后一道火焰


无机教研室教师集体备课,左上魏娱之


魏娱之(1916-1989),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副主任,“两弹一星”功臣曹本熹院士的夫人。魏娱之亲手复验每一个学生做的全部分析试样的定量数据,在教师预备室里经常见到她埋头工作、早出晚归的身影。当生命的火烛燃烧到最后一刻,她和丈夫曹本熹都将遗体捐赠,并将家中的全部存款两万元作为党费捐出。一生从事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最后也都按照科学的方式,完成了一生的轮回,他们为科研事业燃尽最后一道火焰。


田曰灵

和蔼可亲,朴素近人

为教育事业付诸满腔爱国情

田曰灵(1917-1994)

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首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


田曰灵(左三)和魏娱之、徐述华、顾乐诚、王君钰、陈廷蕤、刘璞、张履芳、黄圣伦、伍耀雯


怀着满腔爱国情,田曰灵和丈夫虞福春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国,将拳拳爱国之心付诸教育事业。既无留洋博士的派头,也无教研室主任的架子,田曰灵总是穿着普通干部服,骑一辆半旧女式自行车,车上挂着黑色人造革提包,包的提梁坏了就用绿色尼龙绳缠好。就是这样朴素的一个人,在抗美援朝期间将归国时剩下的一点美金和结婚戒指全数捐出。


李风

柔中有刚,多谋善断

给邓颖超当过秘书的巾帼“老八路”

李风(1918—2010)

北京石油学院原副院长,第一、二、三届中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


李风和学生们在一起

全国人大代表李风(中)和市人大代表张更(右)、曹本熹(左)


李风中等身材,头剪短发,北方口音,讲话柔中有刚,遇事多谋善断。1940年,才二十几岁的她就调任中共淮安县委书记,领导全县组建中共县委,培训地方干部,开展抗日斗争,发动借粮斗争,人民称她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巾帼书记!”。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在参加中央妇女委员会筹备期间,李风担任邓颖超同志秘书。曾任突泉中心县委副书记、大连石油七厂厂长等职。


杨乂

闯戈壁滩,坐冷板凳

中国首位女石油地质勘探队员

杨乂,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原副主任,图为杨乂在北京西山采集化石标本。

杨乂与爱人张家环(同为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在西哈喇子沟的蒙古包内交流野外考察情况


杨乂生于富商家庭,性格耿直倔强。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探索精神又吸引着她转入野外工作颇多的地质系,成为我国首位女石油地质勘探队员。勘探作业中,她斗野狼、打猎枪,远行千里、常驻荒原,挺立在西北戈壁上为国找油。作为我国石油地质高等教育最早一批拓荒者,杨先生痴心育人,甘愿坐“冷板凳”,为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从无到有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崇筠

丢下学位,一心报国

与邓稼先同乘威尔逊号回国的女科学家

吴崇筠(1921-1995),我国沉积岩石学的创始人之一

北京石油学院师生准备赴松辽参加石油会战,吴崇筠(中间戴头巾者)

1950年8月,威尔逊号上的归国人员。最右边穿深色旗袍的是吴崇筠,前面是她丈夫朱康福。

吴崇筠(右一)与教研室同事在野外


“筠”代表竹子,千磨万击还坚韧,吴崇筠恰似一棵竹,经难不退,历险犹坚。回应新中国的呼唤,她毅然中断在美博士学位学习,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怀抱,这位与邓稼先同乘威尔逊号回国的女将,为新生的祖国带回了近2000美元和满身的才学,创建我国第一批石油地质实验室,主编石油高校第一本《沉积岩石学参考教材》与《沉积岩石学》,无愧为我国石油高校沉积岩石学和教材建设的先驱。舍小家为大家,自己的孩子刚出生4个月,这位母亲就投身石油会战,不惧艰苦条件,为大庆油田和中国石油勘探倾尽全力。在石油和沉积岩行业,先生必将千古留名。


孙怀琳
浙大毕业,执教北油用科研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孙怀琳(后排左一)、魏娱之(前排右一)、唐伟英等人合影

孙怀琳(后排左三)和分析教研室人员在北京石油学院门前合影


孙怀琳,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女学生,因抗日战争前往贵州,转学至浙江大学,30岁那年,她开始了在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的执教生涯,曾携北京石油学院师生一起参加川中石油大会战,为我国石油工业和石油高等教育奉献了毕生心血。抗美援朝战争中,她不吝智慧,投入我国燃料研究室军用油品研究和部队油料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用科研报效祖国。


严大凡

江南才女,清华学子,中国油气储运及管道建设的先驱

严大凡(1934-),我国油气储运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左图:严大凡获我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克(克拉玛依)—独(独山子)管线开通纪念章

右图:严大凡获“玉门石油局技术革新红旗手”称号


严大凡(1934-),我国油气储运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上海,求学于北京,却奔波于东北松辽平原、山东东营碱滩、克拉玛依油田,她参与建设我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勇敢提议解决东北原油运输凝结难题,潜心编写我国石油及部队院校储运专业主要教材《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主动担起因此暂缺人手的教研室工作。严教授身躯瘦弱,意志强大,献身储运,遍植桃李。


智慧坚强
求知进步她们的精神芳华也激励着石大一代一代女教师奋斗奉献书写精彩让我们向全体女教师学习,致敬!祝大家节日快乐!




来源:档案馆

图文:李萌 王炯红 刘洋 吴颖昊

编辑:卜令朵

往期回顾:

第17棒!是咱石大人!

诚聘英才!石大等你来!

“这件事儿,会上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